黄帝问道崆峒山 1200岁的广成子对他说了些什么

原标题:崆峒山神话故事丨黄帝问道

据说轩辕黄帝姓公孙,名轩辕;因土是黄色,能生万物,故称黄帝。他战蚩尤,降神农,统一了中原部落,建立了部落联盟;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,造舟车,务桑蚕;定算数,制音律,创医学,发明指南车等,普天之下国泰民安。黄帝深受人民拥戴,在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。轩辕黄帝见天下太平,也心满意足,渐渐便不理政事,而是注重于调剂身体,娱乐耳目。结果弄得他面色憔悴,头昏眼花,情乱神迷。时间一长,社会混乱不堪,他如坐针毡,忧虑不安。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,然而仍制止不了混乱的局面。这时,轩辕听说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明的仙人广成子,他非常钦佩,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问道。第一次广成仙为了试验他是否心诚,就把上山的路全部变成了悬崖绝壁。轩辕黄帝无法上山,只好带着兵马全部退到山下,耐心等了三个月,后因天气变寒,粮草将尽,只得回到宫里。又过了三个月,到了春暖花开之际。轩辕黄帝第二次带上人马又前来问道。这一次广成子没有难为他,轩辕见到了广成仙。他双膝跪下,虔诚地说:“我听说先生您明达“至道”,请问“至道”的精粹。我想摄取天地的精华,使五谷丰登,来养活百姓;我又要掌管阴阳的变化,来顺应万物。您说我该怎么办?”广成仙听了他的话,便严肃地回答道:“你要问的东西,乃是万物的本质;你要掌管的东西,只是万物的残渣。从你治理天下后,云气不待凝聚就下雨,飞鸟不待季候就迂翔,草木不待枯黄就凋落,日月的光辉越来越暗。你这样的人,心境这般浅陋,又怎能谈“至道”呢?”

黄帝听了广成仙的严厉指教,退回宫中,反复思考。于是,他抛弃政事,走出宫殿,辞去随从,筑一间陋室,铺上白茅,独居三个月。对广成仙说的话思索品味,觉得自己没有治理好天下,就想掌管天下,改变阴阳变化,一则是由于骄狂,二则是由于孤陋寡闻。于是他怀着一定要亲聆“至道”的决心,第三次又去崆峒山请教广成子。

来到广成子的住处,见广成子头朝南躺着,黄帝从下方匍匐过去,再次叩头拜礼后问道:“听说先生明达“至道”,请问怎样修身才能长久?”广成子听后,立时坐直身体说:“问得好,来,我告诉你“至道”。持守你内在的虚静,弃绝你外在的纷扰;如果追求智巧,形神便容易败坏。如此,我帮你达到异常光明的境界上,到达“至阳”的根源,帮你进入极度深远的门径中,到达“至阴”的根源。天地各司其职,阴阳各居其所,谨慎守护你自身,万物就会自然茂盛。我持守“至道”的纯一而把握“至道”的和谐,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,我的形体却还没有衰老。”黄帝听了广成仙修身一千二百年的经历,深为感动,他当即说:“大仙可说与天合一了,真是了不起啊!”广成仙听了黄帝的赞赏,又说:“来!我告诉你。“至道”没有穷尽,但人们都以为存在终结;“至道”深不可测,但人们都以为可以究极。得到我的“道”,在上可以为皇,在下可以为王,丧失我的“道”,在上只能显露光芒,在下只能附于泥土。万物都生于土而复归于土,所以我将离开你,进入无穷的门径,以遨游无极的广野。我与日月同光,我与天地合一,迎我而来的人,泯然无迹,背我而去的人,昏然无知。人不免于死,唯我独存啊!”

黄帝两次问道,得到广成仙的指教,最后才领悟了最高的道理,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,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,他以顺其自然的方法,使天下实现了大治。轩辕黄帝活了110岁。在他谢世前,他派人开采铜矿,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,当铜鼎铸成那天,天上游下一条巨龙,垂着龙髯,来迎接黄帝上天。当时他的群臣们不忍离开黄帝,有的抓住龙髯,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,结果龙髯拔断了,衣靴拉掉了,黄帝还是乘龙升天而去。现在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,葬的是他的衣冠。

记者:祁秋谨

消息来源:崆峒山景区

(新崆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