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说中国神仙信仰里的抓鬼大神(钟馗)下集

民间传说中的钟馗

以今人看来,这有些不可思议:只因相貌丑陋,就被剥夺入仕做官机会,这样的荒唐事真的会发生吗?以貌取人,容貌长相决定一个人的仕途命运,这在唐朝并非新鲜事。

根据《旧唐书》中记载,考试合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。最终得到官职,还有吏部的四道关卡要过,其中有一条便涉及长相。看来钟馗蒙受冤屈的情节是有着现实依据的。

而故事的高潮部分钟馗愤然赴死,以极端方式反抗不公正制度,则是他刚烈不屈性格的体现。如此刻画钟馗性格,为他后来成为最受信赖的捉鬼大神埋下伏笔。

傩庙,是全国仅存的几座专祀钟馗的庙宇之一,相传始建于唐宋时期。里面钟馗塑像与众不同:他不是通常所见挥舞金锏或宝剑的威猛形象,而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。庙前戏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是《老爷升堂》,这里的钟馗有另外一个尊称,名为“判官老爷”。

钟馗的判官身份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,从文献记载来看,早在北宋中后期就已出现。

钟馗又是怎样成为判官的呢?

民间故事的解释是这样的:钟馗蒙受的冤屈感动了神界的最高统治者——玉皇大帝。本来钟道死后也和所有人一样,要去阴曹地府经受煎熬,被阎王爷管辖。但玉皇大帝听说了钟馗的冤情非常同情,于是大发慈悲,速派使者通报下界,一路放行,不得刁难。玉帝似乎对钟馗刚烈不屈的性格非常赞赏,还有意委以重任。在黄泉路上,钟馗接到一纸聘书,被玉帝任命为阴阳两界的判官。

这判官职务,并非无中生有。在人间朝廷官场,判官也是实力派人物。北宋官制系统中,判官协助三司使工作。三司使是政府的最高财政长官,总持国家财政大权,地位仅低于宰相。那么协助他工作的判官自然也是官场的实力派人物。

由于判官财权在握,极易产生贪污腐败现象,所以历来都是选择德高望重、铁面无私的官员担任。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就曾担任判官一职。在萍乡地区有一种现象,那就是钟馗和包公难分彼此。他们的面具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,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他们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征,刚正不阿,铁面无私。一位是人间的清官包青天,一位是阴间的判官钟馗。但这阴间的判官钟馗似乎权力更大。

北宋文化《大傩图》

北宋以来,钟馗的形象以民间故事的形式深入人心。他刚烈不屈的性格造就他成为铁面无私的判官,而与人间清官包拯形象的融合,最终使他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捉鬼神明。

其实,钟馗形象所具有的两重性。他既有儒雅、庄重的传统文人品格;也有诙谐风趣世俗的一面。

在北宋《大傩图》中,宫廷家为钟馗立此存照。他面戴花哨的面具,载歌载舞。整个场面充满节日娱乐喜庆气氛,全然没有一位斩鬼判官的威严气度。北宋苏汉臣《五瑞图》中,判官钟馗和其他四位神仙一起执笏作舞。也是一派和气神仙风度。

南宋的水陆画《三官出巡图·地官》中迎接地官大驾光临的景象。钟馗位于图画的下方,比地方官的地位要低很多。

这也是钟馗作为神的独特之处:虽然历朝历代钟馗的形象在各种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,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也多得数不胜数;但由于他的确于史无据,事出无典,加之相貌丑陋鬼气十足。从来没有得到哪一朝皇帝赐给封号,也更没有中央政府亲自出面主持给钟馗建庙的记载。然而也正因如此,民间塑造钟馗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。这使钟馗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世俗品格。

这种世俗品格浸透到民间的日常生活细节中。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里记载了当时民间使用的一种捕鼠机,名叫钟馗。这架名为钟馗的宋代捕鼠器,工作原理其实与今天的并无二致。从实用角度讲,钟馗雕像其实完全是多余的。即便没有钟馗像,捕鼠机也照样能正常工作。那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加上钟馗像呢?

唯一的理由就是他的威慑力。

古代民间造神的实用功利性,还体现在一种重要的民间风俗那就是张贴门神钟馗画。古代民居张挂钟馗像于大门首当其冲,成对地张贴在两扇门板上,单幅的贴在门的正上方,防止恶鬼上门骚扰。有的民居院落,进门之后还见不到主人的房间,用这座墙—影壁来隔开。钟馗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位置就在这里。

因为人们对鬼有这样一种认识:认为鬼只能走直线,所以即便是不小心让鬼溜进门来,也会被影壁前的钟馗老爷抓个正着。钟馗像贴在这里还带来另一个便利:因为在这里方便安置香炉红烛。人们指望钟馗尽心尽力地看家护院,所以像对待其他神一样,每逢初一、十五都要奉上丰富的供品,焚香礼拜。

虽说是神仙身份,但因为时时见面,司空见惯,日久年深也就把钟馗当做家庭的一员来看待。敬畏之余,也有亲切的一面。但如果作为门神的钟馗有失职情况,一家之主也会拿出家长的威严,甚至于破口大骂。

萍乡钟馗庙

杂剧《盆儿鬼》写到元代民间这种特殊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。汴梁小生意人杨国用被人谋害,凶手把他的骨灰和泥,烧在瓦盆中,送给了邻居张老汉。瓦盆带来死者的鬼魂,吵闹鸣冤。张老汉得知盆里有鬼,魂飞天外,进而想到,自家的门神钟馗老爷严重失职,居然和自己一样老眼昏花,浑然不知,糊里湖涂地放鬼魂进屋。于是破口大骂:“好门神也,你怎生把鬼放进来了,俺要你做什么?

从元杂剧中普通百姓对钟馗的轻慢态度可以看出,他的神性已经丧失殆尽。既然如此,我们不免生出疑问:为什么作为神的钟馗又能一直保留至今?这或许与道教的推崇有关,从他经常使用的一种特别的武器,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塑造的痕迹。

钢鞭和金锏之外,钟馗最常使用的可能就是宝剑了。钟馗用鞭和锏作打鬼武器的确非常适合,也符合钟馗的刚烈形象。相比之下,宝剑就显得很温和,因为古代无论文官武将大多会佩带一柄这样的宝剑,人们为什么把这柄看似平淡无奇的宝剑佩给钟馗呢?

这不是一柄普通的宝剑,而是道士专用的斩鬼武器—七星剑。剑身上的七个相连的圆点是北斗七星图案。北斗七星,在道教中拥有崇高的地位,是道士作法事时参拜的最重要的星宿神。明清以来,民间活跃着许多道士,他们游走江湖专以作法事为职业。宣称通过他们虔诚的祷告,北斗七星之神就会下凡人间,为人消除灾祸、疾病,驱除邪气斩除妖魔鬼怪。这些乡间道士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,大事小情无不插手。他们频繁地请钟馗下凡捉鬼,赋予钟馗新的职能,于是具有道教神仙法力的钟馗崭新登场。

农历五月初五,端午节——春天里的节日。老北京人的观念里,农历五月是恶月,据说在这个月里毒虫病虫们全体出动害人生病;这毒虫数量非常巨大,被称为五毒。端午悬挂钟馗像风俗说明人又赋予他新的职能—斩五毒。

翡翠雕刻而成的星斗剑,一面北斗七星一面南斗六星,可作为发簪,南辰护本命,北斗解厄难,仅此一个簪降尽世间魔!

跳钟馗

但钟馗故事里并没有五毒,倒是有五只小鬼。画像中经常尾随钟馗的就是这五只小鬼。他们是明朝时钟馗故事里新出现的角色,据说钟馗的丑陋相貌与他们有关。

在明朝版本的钟馗故事里,一改过去文艺作品中天生丑陋的说法。故事说钟馗本是英俊潇洒、风流倜傥的书生,赶考路上被五只捣乱的鬼毁坏面容。钟馗含冤而死,成为捉鬼的神以后马上收服了这五只小鬼。

后来五鬼进一步演化成为五毒,又使钟馗担当起另一种全新职能,斩五毒的天师钟馗。其实原来专职斩五毒的神,另有其人——张天师。张天师是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神化形象。明清以来随着钟馗馗故事的传扬,尤其是钟馗和五只小鬼的一段恩恩怨怨广为人知,钟馗渐渐取代了张天师。明清以来,钟馗又与张天师形象相融合,钟馗成为端午节里最受欢迎的明星—斩五毒的天师钟馗。

这五只小鬼再也无法逃脱钟馗老爷警惕的目光,后来他们又变形为五只小蝙蝠——寓意福在眼前,或者恨福来迟。这五鬼变成的五福就更有说法了,《尚书·洪范》解释五福的具体内容是“一曰寿,二曰富,三曰康宁,四曰攸好德,五曰考终命。

明清以来钟馗画祈求赐福成分增加。明朝成化皇帝所作的《岁朝佳兆图》中,钟馗捧着如意,带领小鬼匆匆赶路。小鬼手中托盘里盛满柏叶柿子,上空有蝙蝠,寓意百事(柏柿)如意,福自天来。

杨柳青钟馗门神画,是典型的“武判”样式。钟馗挥舞宝剑做出种种威武姿态,四周衬满流云、八宝、双喜等图案,活泼中带有吉祥寓意。

苏州桃花坞门神中有风度潇洒的骑驴钟馗,侍从小鬼撑破伞相随,他手执牙笏目视前方空中飞舞的蝙蝠或吊系的蜘蛛,象征“福自天来”、“喜从天降”,洋溢着喜庆色彩。北京更有画店别出心裁,去除钟馗手中的武器,增添了一枚超大铜钱,谓之托钱判。

老北京读判官后面加儿化音,称判官儿,或简称判儿。于是又有人把钟馗怀里的大铜钱换成了胖娃娃,寓意“盼子得子”。